“变色龙”领导,才是好领导?
(本文源自网络,仅供内部学习参考)
保持本真的困境
“本真”一词,原指某件艺术品是原作而非复制品。在领导力领域,这个词当然另有所指,但归于“本真性”名下的理念,也正是困境的源头。比如,本真性要求领导者保持思想和情感完全公开透明,这不但不现实,而且有风险。本真性要求领导者保持“真实自我”;然而大量研究显示,外部经验会不断塑造个体,使其从不同角度认识自身,仅凭自省反思是无法实现这种认识更新的。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黛博拉·格伦菲尔德认为,领导者须有效管理权威感和亲和感间的张力。为树立权威,领导者须凸显自身的知识、经验和技能,并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;为培养亲和力,领导者应主动与下属建立关系、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个性,做事要有同理心和人情味。而追求本真的领导者则倾向于走极端,难以在这种张力中保持平衡。
如何成为“变色龙”
自我认知僵化的原因可能是反思过度。如果总是向内寻找答案,我们很容易加深已形成的世界观和脱离现实的自我认知。如果不去尝试新的领导方式并建立外部视角,我们就会受制于惯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。培养领导者思维,首先要行动起来:投入的新的项目和活动、和各种人交往,并尝试新的任务管理方法。以灵活的态度看待“真实自我”,是找到“适应性本真”领导风格的前提。
领导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,尝试建立灵活的自我认知:
借鉴不同领导风格。学习过程大多包含模仿行为。学习的前提是认识到绝对的“原创”并不存在。领导者获得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,是意识到“本真”并非一种内在状态,而是对不同领导方式兼收并蓄、建立自身风格的过程。
领导者不应只模仿某个人,而应借鉴多种不同风格。机械地模仿某个人的行为方式,与有选择地借鉴多种行为方式并按自己的需要组合起来、不断调整完善,是存在本质区别的。如剧作家威尔逊·米茨纳所说,抄一个人是剽窃,抄很多人是研究。
不断改写身份叙事。很多人都有一套关于自己的叙事,其中包含着从重要事件中总结出的信念。在新环境中,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用过去的经历,以及在其中建构起来的自我认知来指导行动。但随着我们不断成长,原先的身份叙事可能会过时,需要大幅修改甚至彻底重写。
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丹·麦克亚当斯专门研究“人生故事”,在他看来,身份即是“个体在对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性认知的基础上内化并不断修正的叙事”。麦克亚当斯并不是在卖弄修辞;他的意思是,每个人都需要身份叙事,但当面临人生的新任务时,也应接受这种叙事的变化。正如不断丰富和修改简历一样,领导者也应改写和创造身份叙事。
改写身份叙事同样既需要内省也需要外部视角。我们选择的个人叙事应不仅包含我们的经验和努力目标,也应反映他人对我们的要求,并打动我们想要征服的听众。
领导者成长的惟一方法,就是不断突破自身边界。即使是行为举止和沟通方式的微小改变,也可能让你的领导能力发生质的飞跃。虽然对于新事物的尝试,会让人感到不适,但是从中获得的宝贵经验,会帮助我们塑造理想的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