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后,情绪管理更重要
如今,许多人都工作压力大、焦虑感爆棚,而他们另一半的工作境遇也往往如此。但是,他们一天中最具挑战性的经历,不是发生在工作上,而是在回到家后的最初15分钟。
如果两个人在下班后的最初15分钟交流很顺利,就能让双方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在意和关心,他们会感到身心放松,也会更有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。然而事实却是,最初15分钟的交流往往不顺利,总是导致两个人懊恼又失望,甚至破坏了一整晚的心情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不同的需求
由于个人需求不同,双方的精神、情绪状态通常都会存在差别,这点是显而易见的,然而许多夫妻一走进家门就忘记了这一点。
一个常见的例子,就是一个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,想要一个人先静静再开口说话。然而,更早到家(或者整天在家)的另一半却有着强烈表达欲。
即使两个人同时回到家,他们一天的工作经历也可能完全不同——一方经历了一系列工作冲突后,在回家的路上又是各种折腾;而另一方则工作进展地非常顺利,一路畅通地回到了家。
即使两个人一天的工作经历很相似,他们面对这些经历所需要的东西也可能非常不一样。有些人需要支持,需要向对方倾诉工作上的事,而有些人则需要安静思考一段时间。有些人需要娱乐消遣,有些人需要转移注意力,有些人需要喝一杯,而有些人只是需要一个拥抱。
不同的恢复时间
威斯康星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·戴维森花了几十年的时间,研究情绪和大脑结构、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。他在2012年的著作《大脑的情感生活》中指出,人们从消极经验中恢复的时间有很大不同。戴维森的研究证明,恢复时间不同的人,大脑的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。
在现实生活中,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过了非常糟糕的一天,那么很有可能在走出办公室的一刹那心情变好。但是,那些只是很平常地工作了一天的人,往往迟至晚上还受到工作的影响。
虽然恢复速度缓慢的缺点非常明显,但我们要注意的是,恢复速度快也未必更好。那些从负面经历中恢复很快的人,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焦虑与不适的感受,需要对此在心理上保持距离,因此强迫自己进行恢复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很难从错误与挫折中学习,也会发现自己跟不上周围人的步伐。
不同的文化
约翰·高特曼曾说过,“每段关系,都是一种跨文化体验。”高特曼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。高特曼在《爱之原理:爱的新科学》中写道,“即使我们来自同一个国家、同一个地区、同一个种族和同一个宗教,我们也来自以不同方式定义意义的家庭。当我们建立共同关系的时候,我们就必须定义我们自己的意义。”
伴侣在开始共同生活之前,虽然往往都会花时间去考虑彼此人生目标与观念的不同,但是他们很少会停下来,思考家庭生活这些更平凡的层面,以及在共同生活中建立“跨文化关系”的意义。
正是以上三方面因素,导致了伴侣双方对“回家”有着不同解读和期待,对双方之间应该如何交流存在分歧。
那么,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
首先,意识到差异的存在,同时接受它。期待两个人一回到家就思维同步,既不现实,也毫无帮助。不同的需求、不同的恢复时间、不同的文化——这三点因素的综合,很难让伴侣双方在下班回家后的最初接触中就思维一致。
其次,识别你的个人需求,然后与对方沟通交流。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微不足道、很无聊,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慎重其事。然而,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如此交流的重要性,才让那么多伴侣间的关系如此紧张。一步步规划,再坦率地说出你的需求,长远来看一定大有裨益。
最后,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。我们往往认为,在与另一半沟通的过程中可以“做自己”,可以不必担心TA对你的想法或者你对TA的影响。但是,有没有想过,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都那么努力地打磨、应用人际关系技巧,为什么一回到家就将这些扔出窗外了呢?也许此刻才最值得应用这些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