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
(本文转载自网络)
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。具体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,企业纷纷倒闭,生产大幅度下降,失业人数剧增,信用关系严重破坏,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。1900~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危机20多次,其中最典型的经济危机有三次:1929年金融危机、1987年滞胀危机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。下面分别介绍其成因及解决方案:
(一)1929年金融危机:本次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,是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、迄今涉及范围最广、持续时间最长、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。一战以后,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,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,生产迅速扩大,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,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。
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,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。企业在高成本的压力下,难以生存,失业率因此而提高。
应对政策措施:里根政府认为,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,限制了经济活力,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。为了对付滞胀,里根采用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。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,即控制货币供应量,同时减轻赋税,增加企业手中的流动资金。
(三)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: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,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,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、投资基金被迫关闭、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。这场次贷危机愈演愈烈,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。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,尚未结束。
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。美国房地产房屋贷款比重过大,房贷公司为自身的资金流动性将贷款证券化,变为债券卖给各投资人,但大批量购房因断供违约,导致房贷公司资金链断裂,从而引发金融业资金的流通。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;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动荡的重要制度因素;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美国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。
应对政策措施:本次根源是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,最主要的在于政府监管的弱化,导致市场的力量过度膨胀,应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,强化国家干预。短期应急措施:更应强调发展可持续性采取大规模金融改革,包括结构的调整,加强消费者金融保护,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等积极寻找危机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。国际合作应对,各国政府携手至关重要。
针对三次经济危机,要建设防范危机长效机制。第一,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均衡。金融危机说明,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看不见的手,也应有看得见的手。在金融领域应避免金融监管缺位,要加强政府监管。同时,监管过度会限制经济的活力。第二,采取反周期策略,及时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,避免陷入繁荣萧条的循环。第三,加强金融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建设。第四,利用机会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。